大航海時代(Age of Discovery)後,歐洲傳教士與學者開始關注「中國」,與之相關的研究稱為「漢學」(Sinologie/ Sinology)。早期歐洲漢學廣泛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文化,包括儒釋道三教,傳統上以文獻學與古典研究為主。自沙畹(Édouard Chavannes)出版《投龍簡》(Le jet des dragons,1919)一文後,歐洲漢學開啟了道教研究的熱潮,由法國主導的道教研究也開始重視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。
道教是什麼?這個基本卻又寬泛的問題一直不容易回答,法國道教研究為我們指出幾個方向:道教的本質在於其方法、技術、實踐和儀式。「道教」一詞或許不是指由共同基本教義組合而成的一個宗教傳統,實際上主要是承載著二千年傳統中國文化的儀式傳統。從「儀式」的角度來解讀道教,可以更準確地把握道教的本質並理解傳統中國歷史和社會。明《道藏》收載1400多種道書,共計4500多卷,其中儀式類典籍超過一半,約800多種,總計不少於3000卷。道教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,也是國際道教學界長期關注的研究課題。
當代道教研究益發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,課程名稱「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」即源於此。本課程與二位知名的國際漢學家合作:勞格文(John Lagerwey)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(EPHE)、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,現任巴黎利瑪竇學院(Institut Ricci Paris)院長,主要研究道教、中國宗教與地方社會,嘗自述其研究之道即是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的緊密結合與融會貫通。常志靜(Florian C. Reiter)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(HU Berlin)榮休教授,研究專長為唐宋道教典籍與宋元新道法,主要採用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。授課教師林振源師從勞格文,沿襲法國道教研究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結合的傳統,主要研究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、道教儀式與臺灣道教。